嫁接的原理及意义?似像式的意象手法

大家好,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嫁接的原理及意义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,包括似像式的意象手法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,因此呢,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,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!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,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,谢谢~

本文目录

  1. 似像式的意象手法
  2. 请问愤懑是什么意思的

[One]、似像式的意象手法

意象手法:

1.以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直接进行形象转换而成的意象在杜甫《秋兴八首》中,有这样一联:“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”菊花开的是泪,舟子系的是心,这就是由转换形成的意象,是虚实结合。人如孤舟,漂泊异乡,系的自然是思乡之心。

2.以客观事物特征引发联想并以喻体替代而成的意象李白在《客中作》里有“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”之句,用琥珀光写出了美酒的神韵,把象征推到了极致,是典型的意象手法。

3.以主观情感介入,由情理相关的事物组合而成的意象古代诗人创造意象,善于把看似与事理无关而实则与情理相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,藉此打开诗的意境。如柳宗元的《江雪》: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在意象组合中,最妙的就是尾句。所钓者不是鱼乃是雪,是寒江雪景的心境,是欲言而不能的渴盼。这一笔,将诗人孤寂无奈的人生境遇写绝了。

4.以人生经历和人文历史与客观景物嫁接而成的意象苏轼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开篇句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、千古风流人物”,成为统领全篇的意象。经过这样的嫁接,大江不再是一条自然界的江河,不再是与人生无关的客观事物,而是流动着思想感情的音乐和画卷,是闪耀着真理光辉的人文史诗。

意象创造当然要用修辞技巧,但意象不等于修辞,不能简单地用修辞来理解意象。杜牧在《赠别二首(其二)》中写过这样的句子:“蜡烛有心还惜别,替人垂泪到天明。”蜡烛垂泪是拟人,但妙趣不在“垂泪”,而在“替人”。联想一下,不忍心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情景,连蜡烛也为之悲伤不已,陪着一夜流泪。这样写使惜别的氛围更加浓重,更加震撼人心。又如李白的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”。以“三千丈”来夸张愁思,是打开境界之笔,使愁思由看不见的心理状态转换为看得见的形象呈现。

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,在艺术上进一步完善了意象手法。从这一点来说,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唐朝以来诸多诗人的创作经验,摸索和掌握意象创造的规律,借鉴发扬,为我所用。

[Two]、请问愤懑是什么意思的

意思:在这般夜色之中,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,如同孤鸿之影。 出处:北宋苏轼的《卜算子》 原文: 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 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 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、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,为幽人、孤鸿的出场作铺垫。“漏”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;“漏断”即指深夜。这两句出笔不凡,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。 下面的两句,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、心事浩茫的“幽人”形象,随即轻灵飞动地由“幽人”而孤鸿,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,让人联想到:“幽人”那孤高的心境,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?这两句,既是实写,又通过人、鸟形象的对应、嫁接,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“幽人”的超凡脱俗。 扩展资料: 创作背景: 据《宋六十名家词.东坡词》载,此词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。 苏轼寓居定惠院,每到他深夜吟诗时,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。当推窗寻找时,她却已经翻墙而去。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:“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?缥缈孤鸿影。”由此说来,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,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。 当时苏轼四十六岁,张先七十还纳妾,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。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,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,最终使她郁郁而亡。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,在苏轼离开惠州后,女子就死去了,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。当苏轼回到惠州,只见黄土一堆,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。于是,就赋了这篇著名的《卜算子》。由此可见,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:“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”

OK,关于嫁接的原理及意义和似像式的意象手法的内容到此结束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